Saturday 25 June 2011

吉兰丹泰族廟會的“呷肉”文化


今年的四月在很倉促的情況下度過了 ,但却过得充实且有意思。你呢?四月你做了什麽?

我和家人度過了很有意義的一个清明節。大伙儿各自從北京、上海、珠海、澳州、新加坡等地,风尘仆仆地赶囘來,家裏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。沒有過年时的忙碌,大家能够輕鬆地聚在一塊,感伤之余,却让这一个清明比往年增添了几许溫馨。

過了清明,接下去便是各寺廟的慶典,四月份乃泰國的新年---潑水節,哥打峇魯市的各大小暹羅寺廟都會趁這時候舉行廟慶,十分熱鬧且富有地方文化特色。

廟慶的節目主要包括老和尚為村民誦經祈福、村民們把募捐的鈔票折成的錢樹,進貢給廟寺作為修建寺廟經費。每间暹羅寺廟都有個共同點,那就是都設有廚房和大食堂,可是平時是不開放給外人用膳的。唯有在廟慶時候,附近村裏的泰裔民衆自發來到廟裏,義務在廚房裏帮忙。開放式的大廚房,可容納二三十人,大夥儿分工合作,煮大锅饭。有人砍材,有人起火,洗菜、切菜、煮飯、燒飯等,為和尚和香客們準備各种美味菜肴。(这里的和尚是吃荤的。)
當地人將此慶典稱為“呷肉”。在物質貧乏的年代,生活條件不那麽好,肉類算是奢侈品,平時不太有機會吃到肉,非得等到有慶典,如結婚廟慶的時候,主人家会為当天的筵席(Kenduri)殺只豬或雞以招待客人,人们在这欢庆的日子才有机会大快朵颐,所以稱它為“呷肉”,这也因此成爲吉蘭丹獨有的文化特色。
如今人們已逐漸告別農業時代,生活質素也大大改善,肉食隨手可及,不再是奢侈品。
随着時代的進步,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往往变得越来越微薄。然而,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生活態度:單純朴实的村民對神明一贯的敬畏,為廟寺的節日付出了時間、金錢,盡心盡力,竭尽所能地坚守着这块土地的傳統文化。


四月的吉蘭丹,愈显得更加美麗。


二之一

No comments :